古人以銅鏡照面,銅鏡的鑒別方法你都知曉嗎
銅鏡是照面飾容的工具,在發明銅鏡之前,人們只能利用平靜的水面來照臉,后來有了銅器,人們就用銅盆盛水來照臉,這種銅盆稱為“鑒”,所以銅鏡也可以叫作“鑒”。
當然,每個歷史時期的銅鏡都具有那個時代所賦予的明顯特征,銅鏡的鏡形、鏡紋和鏡銘都可以反映出那個時代的鑄鏡工藝和技術水平。
收藏銅鏡畢竟不同于收藏瓷器、玉器,真正的銅鏡在收藏愛好者手里的,即便是明清時期的都很少,更有的是不能明確的確定是哪個朝代的,以仿制的居多。
那么怎么樣來鑒別銅鏡是真是偽呢?

一、鑄造方式鑒別
從鑄造方式上判斷銅鏡真偽具有很高的準確性和科學性。唐代以前的銅鏡使用的是陶范鑄造法,具備陶范鑄造特征。戰國時期銅鏡圖案之間有范縫,漢代銅鏡表面有范土龜裂痕跡。宋代以后采用砂型鑄造,現代造假多用失蠟法,沒有陶范鑄造特征。從這些特征人手,很容易區別宋代以后和現代仿造的漢代、唐代銅鏡偽品。
二、銅銹鑒別
真品銅鏡一般都是經過了上千年的自然埋藏,由于水土中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,產生類似再生礦的新化合物。按電化學原理,一般真銅鏡銹長在高處,恰恰和贗品銹浮于凹處相反。
真銅鏡的銹色是長時間慢慢形成的,由于接觸的地下環境復雜,因此造成銹的顏色呈局部不均勻狀分布,并具有層次感。而新仿銅鏡上的銹色面積較大,且銹的顏色單一,分布均勻,缺乏層次感。
三、銅質鑒別
由于不是同時代,也不是一時所鑄,銅質也不一樣。漢代、唐代銅鏡使用高錫青銅,銅質銀白,質地緊密,較重。宋代以后采用低錫青銅,含錫量明顯減少,含鉛量增多,鋅的比例也加大,因此銅質、色澤均有變化。
漢代銅鏡銅質銀灰閃亮,唐代銅鏡銅質銀白閃亮,宋代仿鏡銅質不如漢代、唐代銅鏡,質較軟,黃銅閃紅。金代仿鏡一般比宋代仿鏡銅質略泛黃。明代仿鏡黃銅閃白,清代仿鏡黃銅透黃。這是辨別仿古鏡與真鏡的一個重要方面。
四、形制鑒別
古人在鑄造銅鏡時,鏡子的大小和弧度有嚴格的比例關系。一般來講,小一點兒的銅鏡可以看到比較平緩的弧度,超過20厘米的銅鏡基本上是一個平面,看不出明顯的弧度起伏。
而新仿的銅鏡弧度與鏡子的大小普遍不成比例,大銅鏡弧度很大,小銅鏡弧度收縮不自然。在鏡子邊緣往往形成棱角,所以,仿銅鏡照出的人和景物,往往不清晰,甚至變形。
五、紋飾鑒別
漢代、唐代銅鏡為一次鑄造成型,紋飾流暢,銘文清晰。而宋代以后在銅里加人鋅,而且含錫量明顯減少,含鉛量增多,因此,銅質、色澤均有變化。由于合金比例的變化,一般后仿銅鏡沒有以前的精致,如銅質粗糙,紋飾模糊,在制作上顯得生硬,紋飾線條不流暢。
六、銘文鑒別
每面銅鏡背面都有銘文,就像是每個朝代的一個標記,每個朝代銘文的書寫格式也都各有不同。比如:漢代銅鏡銘文早期字體秀長,是一種篆隸式變體,后來慢慢變成方整的繆篆;而唐代仿漢代銅鏡則往往銘文字體松散臃腫,無漢代銅鏡銘文字體那種流暢勁挺的風貌。
古代銅鏡銘文的刻畫是一次完成的,而偽鏡是對照著字,慢慢刻出來的,難免會有些生硬。
七、聲音鑒別
通過敲擊銅鏡發出的聲音可以辨別銅鏡真偽。古代銅鏡長時間埋藏于地下,與新銅鏡的銹蝕程度不同;再者,新老銅鏡在制作時,銅、錫、鉛等原料配量的比例不同,因此,發出的聲音也不相同。古代銅鏡敲擊發出的聲音比較低沉、圓潤,而新仿的銅鏡聲音比較清脆,甚至刺耳。
八、味道鑒別
在辨認時,可以將銅鏡沾水后,通過觀察及聞味來辨別,仿制銅鏡就會出現幾種情況:一是有銹的地方不沾水,是逆水的,就像荷葉沾水一樣的感覺;二是沾水以后,新仿制的銅鏡有這樣幾種味道:一種是硫酸味;另一種是臭味,即堿燒過的那種臭味;還有一種是銅腥味,就是剛煉出來的銅做成的銅鏡,有一種銅腥的味道。而古代銅鏡一般有一種銅香味,就是出土后的泥土香味。
中國古代銅鏡具有廣博的地域性,由于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、土壤、氣候等因素的影響,出土銅鏡帶有明顯的地域差別,這就是我們常說的“坑口”。
按行話來說,出土銅鏡大致可以劃分為“南坑”和“北坑”兩大系統。銅鏡按銹層包漿又分為黑漆古、綠漆古等多種,凡此種種都增加了銅鏡鑒定真偽的難度。所以,對于銅鏡鑒定,豐富的鑒定經驗及接觸更多的真器,是非常重要的。